close


一、為什麼叫十三行,吉祥的意頭?
那就從十三行開始吧。什麼叫十三行?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初認識的人以為是“十三行(xing)”,或者叫“十三行(hang)”,外面的人以為是一條街道,讀文學以為是一種文學體裁。晉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真跡,內容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賦》,至南宋時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或者以為是十三個商行。
      沒錯,是商行,但並不具體指十三個商行,為什麼不叫十一行、十五行,非要叫十三行?根據廣州的民俗文化,13是個吉利的數字,現在廣州的一些商號奠基日也有選擇13日的,而且“十三”在廣州話裡與“食生”諧音,十三行專家章文欽教授就這個問題諮詢了《廣東十三行》的作者台灣的梁嘉彬老先生,得到的回復是“見解獨特,查無實據”。關於這個有一個有趣的數數。請看大屏幕。這是廣州荔灣區荔灣湖公園內海山仙館。記得我們去開會的時候,這裡即將舉辦成十三行史料陳列館。地上就有各個商行的商號,有潘家的同文(孚)行、伍家的怡和行、盧家的廣利行、梁家的天寶行、葉家的義成行等個九個商行行號,欸,人們就疑惑了,不是十三行,怎麼才九個行,不對不對,一定搞錯了。荔灣區駱副館長告訴我們,在刻這些商行上去的時候就是考慮到十三行的問題,你刻個十三行個商行行號,人家就會說你,不對,不是這十三行,還有其他商行,多的時候六七十家,少的時候八家九家,你怎麼能夠妄下定論,所以乾脆就讓大家猜謎,數到九的時候,就有人問了。
那麼就是說,十三行,是一個活躍清代前中期一口通商對外貿易制度下的公行組織。以1757年建立公行開始算起,至1842年鴉片戰爭,存活了85年的廣州十三行。實際上就是指這一時期的官商,專門負責對外貿易,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外貿商人。所不同的是,他具有官商性質,壟斷了所有對外貿易的公行組織。當時還有一些散商和行外商人,這些是非主流的,我們講的是主流。請看大屏幕。 (播放“廣州十三行映像”)
      二、到底有多少商行?
對這個問題,我想我們沒有討論的必要,前面已說,數目是不定的。但商行是個怎麼樣的組織,商行的數目和興衰卻是為我們所感興趣的。
清朝外貿體系“十三行”在其百餘年的持續階段裡,出現了許多不同名稱,如洋貨行、外洋行、洋行、洋商,十三行洋商等。後來的研究中也出現眾多名稱,如廣州行商、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廣州外洋行,廣州洋行,十三行、公行等等,為何出現如此眾多的名稱?這些都是有其歷史根據和演變過程的,研究這些名稱的同時也是研究十三行的內容和性質。
      廣州十三行,主要是沿襲明朝市舶貿易體制時的慣稱,稱為“十三行。”[ 梁廷枬撰、袁鐘仁校注:《粵海關志校注》卷二十五。 ]行商多時數十家,少時僅僅數家,如伍秉鑑的怡和行,商名浩官;盧繼光的廣利行,商名茂官;潘紹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謝有仁的東興行,商名鰲官;梁亟禧的天寶行,商名經官;嚴啟昌的興泰行,商名孫青;潘文濤的中和行,商名明官;馬佐良的順泰行,商名秀官;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吳天垣的同順行,商名爽官;易元昌的學泰行,商名昆官;羅福泰的東昌行,商名林官;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達官等[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
      除了商行之外,還設立總商制度。於各洋商中選派一二位身家殷實,居心誠篤者為總商,責令他們“總理洋行事務,率領各商與夷人交易貨物,務照時價一律公平辦理,不得任意高下,私相爭攬,倘有陽奉陰違,總商據實禀究。”[《粵海關志》卷二十五,“嘉慶五年監督佶山奏言”。 ]
後世研究中多以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命名。關於廣州十三行這一具有國際意義的學術研究領域的開拓者梁嘉彬,為世人所知的便是他的《廣東十三行考》。
      這裡講點題外話,涉及十三行的起源問題。廣州“十三行”之名最早起始於何時?這是自上世紀以來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的一個問題。最早提出的意見,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洋貨商人組織公行的這一年,認為是廣東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國的摩斯、美國的亨特等西方學者主張這一說。後來梁嘉彬著《廣東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說的謬誤,認為'是年無非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組織(公行)之一年而已'”。梁嘉彬先生主張十三行創立於粵海關設立之前。梁嘉彬在所著《廣東十三行考》(1937年南京國立編譯館初版)中,論證“粵海設關之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可確定已有十三行”,其主要依據是明末清初人屈大均的著作《廣東新語》中收入的《廣州竹枝詞》,已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兩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詩句,而“此書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前已行於世,故所述廣東之事,當屬其中年之所見聞”[ 梁嘉彬: 《廣東十三行考》,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梁嘉彬又謂,“第當時行數實不過數家,而名曰十三行者,則或誠如《粵海關志》所云'沿明之**'耳”,“有明一代,對外貿易蓋以官牙行為媒介;而牙行又以廣東為盛,福、泉、徽商人皆爭趨焉。萬曆以後,廣東有所謂'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舉盤驗納稅,是為'十三行'之權輿”[ 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可見他實際上已將十三行創立的時間上推到了明代,但苦於尚無確鑿的證據。鄧端本在《廣州十三行名稱及起源考辨》一文中,結合澳門早期通商歷史情況,指出屈大均《廣州竹枝詞》中“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兩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詩句寫的是澳門情況,“當時開洋的地方是在十字門,這十字門也就是澳門”。他進而斷定:“清初澳門貿易是按照明朝的製度,在通商期間,必有牙行在主其事,而牙行在成立時,亦沿明之**,命曰十三行。再加上貿易額不斷的增長,所以才有‘銀錢堆滿十三行’的吟詠。 ”[ 鄧端本:《廣州十三行名稱及起源考辨》,甄人、饒展雄主編《廣州史志研究》,廣州出版社1993年版。]
      三、十三行活化石——十三行遺址
自古廣州就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其港口文化燦爛的其中一點表現就是大量的外國商人來廣州貿易,貿易額度都很大。 。與此同時,廣州也出現了專供外國人居住貿易的地方。根據英國駐廣州第一任領事李太郭繪製的十三行地理簡圖可看出(1843年十三行夷館的具體位置(如圖))。其時十三行南臨珠江河道,北以十三行街為界,西起丹麥行、西班牙行、法國行,中間依次有廣源行、寶順行、帝國行、老英行、巴斯行,一直到西邊的荷蘭行、小溪行、查甸行為止。
      清代的十三行區範圍為北以十三行街為界,南以珠江為界,東以西濠為界,西以聯興街為界,四至整然。 [ 曾昭璇、曾新、曾憲珊:《廣州十三行商館區的歷史地理》,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廣州市荔灣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廣州十三行滄桑》,廣東省地圖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在今天看來,廣州十三行的地理位置大概是西起沙基,東到西濠,南臨珠江沿岸,北面以十三行街為街。但是當年十三行的街區裡的夷館現已無存。少部分商館已經變成了街道,還有一些街改為了路。
      十三行夷館隨著幾次大火付諸一炬,但十三行外圍行商經營的行號和街道名稱尚有部分保留下來。廣州文化公園內部分隙地為當年夷館間的靖遠街、同文街遺址,漢城景區為當年夷館前的美國花園遺址。不少地名仍保留完好,如以行命名的圍巾行、床單行;以行商商號命名的怡和街,清為怡和大街,即伍家怡和行故址所在;普安街,清代為盧廣利行;寶順大街,清代為天寶行、同順兩行,故名,此外還有荳欄東街、仁安街、普源街;有當年十三夷館周圍道路至今保存以形成規模的,如十三行路、杉木欄路等。有諸如靖遠街,同興街、德興大街、聯興大街等有些只是改為路,或是只保留部分地段。
      十三行的地名資源可以被有效使用,它是十三行歷史的見證,是再現商業貿易的繁榮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最有力的聲音。這些沉澱厚重商業歷史的街名亦是其十三行文化資源中最具韻味的一項。
      講到這裡插一點題外話。十三行路是可謂命運多舛,經歷了一段從輝煌到廢墟的不平常歷史。這個清政府曾經的外貿中心,1856年,英軍一把大火,將包括各行棧在內的9000多間房屋燒毀,而英美法等商館也被中國軍民乘夜燒毀。在此地居住了35年的美國人亨特形容說,大火過後,甚至找不到兩塊疊在一起的石頭!還有傳聞,說大火之後,融化的銀元在水溝裡結成了一段長達一兩里路的銀條,富庶至此!
      四、清末中國當之無愧的首富伍秉鑑
作為中國一口通商口岸,這裡匯聚來自西方的眾多國家在這裡貿易,也吸引了國內各個地方的商人到廣州,許多行商通過壟斷,迅速積累財富,成為富可敵國的大商人。可以說,行商在當時,比任何晉商、徽商都要富有。
      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的首富是墨西哥的電信行業大王卡洛斯-斯利姆及其家族淨資產740億美元,華人首富香港長江集團的李嘉誠213億美元。 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六位中國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劉瑾、宋子文和伍秉鑑。這六個人中,又唯獨伍秉鑑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所以伍秉鑑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
      1686年春,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布了一項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易。令李士禎想不到的是,這一公告竟會在以後的歲月裡產生了多少富家一方的行商巨富,為中國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伍秉鑑。壟斷清朝海上外貿,廣州十三行成為暴富群體。光緒十年(1884),奉旨辦理廣東海防的彭玉麟說:“咸豐以前,各口均未通商,外洋商販,悉聚於廣州一口。當時操奇計贏,坐擁厚貲者,比屋相望。如十三家洋行,獨操利權,豐享豫大,尤天下所艷稱。”
      伍秉鑑也可算得上是“富二代”了。祖籍福建。其先祖於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鑑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 1783年,伍國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並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 1801年,32歲的伍秉鑑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鑑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伍秉鑑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舖等,而且他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並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鑑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大富翁”。
      十三行商這麼多行,只有伍秉鑑一人具有現代投資意識。他大概是全中國第一個搞投資公司的人。他投資美國的股票,而且還投資美國的鐵路,包括投資了密歇根**鐵路、密蘇里河鐵路。同時還投阿爾巴尼、波士頓的礦產。鐵路、礦產、炒股票他都乾,而且就在美國干,這麼一個有國際化思維的商人在中國是少見。而且在那個時代還知道跑去美國炒股票是很高的,他聰明得很,中國的股票市場不好炒,他跑到美國炒股票。
      一百多年前的人都知道中國炒股票是不好炒的,現在也差不多。為什麼亞馬遜、噹噹網、優酷網這些響亮品牌公司要跑到美國去上市而不是在中國上市?就在昨日,我看到一條新聞,人人網、網秦、世紀佳緣、鳳凰網、土豆網、淘米網、迅雷分別將於5月4日、5日、11日、12日以及五月的中下旬在美國上市。中國股市是不是存在著問題以至於這麼多大公司跑到美國去上市,這很值得我們思考。
      伍秉鑑到底有多少財富?此為他人津津樂道的一件事。這裡我先講一個關於伍秉鑑的趣聞逸事,在當時外商中廣為流傳,這使得他成為中國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徵。
      伍秉鑑這個驚人的舉動,讓伍浩官的豪爽名聲在美國膾炙人口達半個世紀之久。
      當然,伍家所積累的財富也令人吃驚。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相當於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成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但這筆數字並不確切,因為行商生意並不是伍家唯一生命線,他早已把生意做到了美國。就是其

arrow
arrow

    廣州服裝批發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